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芯片成为推动高性能计算的核心引擎。从训练复杂的神经网络到执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AI芯片承担着极高的运算负荷。然而,伴随高计算密度而来的,是大量的热量产生。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不仅会导致芯片过热,甚至可能影响到AI系统的整体性能与稳定性。因此,如何通过先进的导热材料和散热技术为AI芯片“降温”,成为当前产业关注的焦点。目前,AI芯片的散热难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高功率密度AI芯片在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时,需要极高的功率,这导致其单位面积内的功率密度大大高于传统处理器。更高的功率密度意味着更多的热量集中在更小的区域内,散热难度增加。尤其是用于深度学习、推理和训练模型的AI芯片(如GPU和TPU),其功耗和发热量比普通CPU高得多。2. 芯片封装设计的限制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升,现代AI芯片包含了数十亿个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且设计上紧凑。这种高度集成的封装设计导致芯片内部的热量无法迅速有效地传导至外部进行散热。封装材料的导热性能有限,进一步加剧了热量积累。3. 工作负载的连续性AI芯片通常需要长时间持续工作,例如用于实时数据分析或训练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这种连续性工作负载意味着芯片持续产生大量热量,且散热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传统的散热解决方案难以应对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散热技术通过直接在芯片或处理器表面移除热量来优化设备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随着AI芯片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其功耗和热量也随之增加,传统的散热方案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金属和陶瓷基导热材料
金属导热材料(如铜、铝等)因其优异的导热性,常用于极端环境下的芯片散热。金属的高导热系数(如铜的导热系数约为400 W/(m·K))使其能够快速将热量从发热源传递出去,适合高热通量应用场景。同时,金属材料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热冲击能力,广泛应用于需要在恶劣环境下持续高效散热的AI芯片中。
陶瓷导热材料(如氮化铝)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还具备电绝缘性,是许多AI芯片封装和高功率应用中的理想选择。陶瓷材料的导热性介于金属和传统聚合物材料之间,且其热稳定性使其能够在高温或腐蚀环境下使用。例如,氮化铝的导热系数高达170-180 W/(m·K),广泛用于极端环境下的AI芯片封装中。东超开发出的球形氮化铝粉体具有高导热率和绝缘性,将其加入树脂或塑料中,能显著提高树脂或塑料的导热性能。氮化铝粉体是一种具有高热传导系数、优良电绝缘性能材料,氮化铝粉体纯度高,粒径小,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高表面活性,松装密度低,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注射成形性能,可用于复合材料,与半导体硅匹配性好,界面相容性好,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导热介电性能。声明:作者分享这些素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递与交流科技行业的相关信息,而并非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如果这些内容给您带来了任何不适或误解,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处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将及时处理。
来源:粉体圈